九幺制作果冻工厂

您现在的位置:东台中学 >> 教研经纬>> 论文集锦>> 正文内容

构建生态课堂与生命成长探幽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8日 点击数:

学生既是一个个幼嫩的、没有成熟的生命,又是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绿意且又富有情感的生命。生命的天性就是成长,即由小到大的生长,由幼稚到成熟、由简单到复杂的完善;由低等到高等的发展。生态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必然要体现在关注人的生命成长上。学生时期是人一生中生命成长的关键时期。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殿堂,生命是课堂教育教学的起点,成就学生生命的成长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所有人类根本的目标。而成就学生生命的成长既要考虑当下的生命成长,考虑不同个性特征的生命成长,更要关注学生未来的生命成长。

1.唤醒生命意识,为生命成长奠定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自私自利,对生命冷漠、缺少关心和爱护,不求上进,成天沉溺于网吧、游戏,甚至自甘堕落,让一个个本应充满阳光的生命变得阴晦不堪,甚至会成为扭曲的、对社会有危害的、中途夭折的生命,让人痛心难忍。究其原因是这些学生缺乏生命意识,不懂得珍惜生命。因此说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不仅能影响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的追求,更会影响着学生对人生的追求,影响他们生命成长的方向的质量。通过生物学教学,培植学生对生命的敏感,唤醒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意识,促成人性的觉醒,以树立积极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生命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人类遗传病”一节内容时,及时引导学生复习生物的生殖、遗传和变异等有关知识:对人类来说,男性每次产生几亿精子,而真正能进入输卵管与卵子结合,并最终发育成胚胎的只有一个,女性在一生中排出约400颗左右的卵细胞,其中只能极少数卵细胞能发育新生命。在卵细胞和精子形成过程中,要经过减数分裂,而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导致异常的精子或卵细胞产生,从而产生一个不健康的生命。一个健康的受精卵----新生命诞生之后,又需要在母亲的子宫内发育长达10个月的时间,在这10个月的时间里,母亲因体内多了一个小生命,其身体的各方面负担都会增加,甚至会导致母亲血压升高,引发子痫给母亲带来生命危险。很多的母亲为了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小宝宝,坚持做这样或那样的胎教,甚至有病不吃药,还要定期检查胎儿发育的情况,精心护呵着爱的结晶。到了生产的时候,母亲硬是冒着生命危险完成生产过程。通常说,你的生日也就是你母亲的难日。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一个健康宝宝的来之不易及父母孕育自己的艰辛。懂得生命的可贵,知道珍惜生命,孝敬父母。进而以积极的态度创造自身生命的价值,成就自己的一生。`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还要宽容学生的闪失,尊重学生的选择,欣赏学生的点滴进步,那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让学生体验自己被肯定的喜悦,感悟自己生命的价值。

2.激发兴趣动机,引导生命自主生长

常言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高、再完美,如果不切学生的内因,学生的生命成长肯定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良的成长。只有学生心理有成长的欲望,并积极主动地汲取其生命成长的营养,建构生命成长的元素,其生命成长才是高效的、良性的,才是符合学生实际,被学生认可,被家长欣赏,也才是社会所需要的。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成长的欲望,并努力构建学生生命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有效载体,引导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师还应与学生一起创造课堂,让学生在师生互动、质疑探究、沟通对话、动态生成、激活潜能、启迪智慧、自主构建的过程中,完成对自我的发现和超越。在探求新知的旅程中实现生命的自主成长,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生命历程。如教师在教学中,以渊博的学识,敬业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以科学发现史为载体,以科学家坚持不懈、不屈不挠,一丝不苟的事迹去教育学生;以科学发现对人类的贡献,生物学知识对人类的作用去激励学生;用生物学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体验自己生命成长的过程和生命价值,在享受成功快乐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一节后,我出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才发现:植物只有绿叶也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更新空气。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分析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你还有哪些感悟?通过讨论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的发现需要科学家坚忍不拔、累败累战的坚强意志,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科学的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学和化学的研究进展关系很密切,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科学的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科学的发现又是一个不断开拓、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中,既能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又能在实现思维和人性的碰撞中,发现自己生命成长的不完善性并寻找自己生命成长的途径和发展空间。实现学生生命在课堂环境中的共振共生、共同成长。

3.立足全面发展,成就生命的未来成长

学生的生命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体。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都是以一个完整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入。学生的生命成长包括自然生命的成长和自为生命的成长,而自为生命的成长包括知识的生长、技能的生长和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长。但是知识的生长必须经由精神的滋润和心灵的孕育。正如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所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因此,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不仅注重学生认知和基本技能目标的达成,更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不仅要满足学生当下的生命成长,更要关注学生未来的生命成长——学生生命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有计划地有重点地对创造既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成长,又有利于学生精神成长的土壤和环境条件,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升能在未来充满竞争的信息化、全球化的知识经济社会中立于不败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素质(以创新能力、生存能力、交际能力、搜集信息能力、合作能力、学习兴趣、问题意识、社会的责任心为主要特征)。在学习必修25章第3节“人类遗传病”一节时,我以合作学习的办法来组织教学,其具体做法是:先将教材内容分成下列专题:1举例说明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主要症状及发病特点。用概念图的形式描述遗传病的类型。2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试述被调查病作为遗传病的判断依据及遗传方式,并计算其发病率。通过调查实践,你认为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应注意什么问题。3举例说明人类遗传病的危害,为什么要对遗传病进行预防和监测,怎样进行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4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有关系,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社会伦理道德观产生哪些影响?在拟定好学习专题后,我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互助组,每组通过讨论,共同拟定准备完成四个专题的初步的研究方案。然后通过学习互助组的竞标(选择各专题研究方案较好的学习互助组)确定每个学习互助组探究的专题。学习互助组领受任务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专题研究方案,并开展探究性专题研究。上课时,首先从每个学习互助组抽取一人组成交流小组,进行四个专题研究的成果交流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质询。交流小组交流结束后,各人仍回到原来的学习互助组继续讨论从各交流小组收集来质询问题,完善学习互助组在班级的交流成果。最后在班级交流各学习互助组的研究成果。

在以上合作学习活动中,通过竞标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互助组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能力;通过与社会的接触,了解遗传病的危害及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通过学习交流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总之,通过以上学习活动,不仅使学生知道了有关遗传病的的知识,掌握了遗传病的调查技能,满足了当下生命的整体成长。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收集信息能力、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成就了学生生命的未来成长。

4.张扬生命差异,促进生命的个性成长  

生命不仅是完整的而且是独特的。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绝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生命个体。事实上课堂生态系统中的学生,由于遗传因素、所生活的环境、所经历的成长过程,以及所积累的经验的不同,导致了不同学生的多元智能的智力倾向不同,即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智力强项,因而出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在对已掌握的知识的表达上,有的喜爱写,有的善于说。因此,面对一个个独特而又鲜活的个体,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必须用心去感受并加以把握,不能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仅凭自己的臆测去想像学生,用固化的同一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我们应积极创造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的环境,让学生在自由的天空中,尽情放飞思维、驰骋心灵、张扬个性、成长生命。如在讲必修一第6章第2节“细胞的分化”一节中的细胞的全能性的内容时,我提问:在我们了解的细胞的全能性后,如果你是科学家,你准备如果利用细胞的全能性?学生思维很活跃,思路也开阔,想象力也很丰富。有学生说:用无籽西瓜的体细胞来繁殖西瓜的幼苗,快速,高效,性状保持好。有的说:用细胞的全能性原理来繁殖中药材和名贵的植物。还有学生说:我准备用大熊猫的体细胞来繁殖大熊猫。再如,在学完必修一第章第 节“细胞的结构”后,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述细胞的结构时,有的学生画出了细胞模式图并标出各种结构的名称。有的学生用概念图来表述细胞的结构。还有的学生用我们市人民公园来比喻细胞的结构。“怎么说呢”学生解释说:公园的围墙相当于细胞膜,公园的湖泊相当于大液泡,公园的树木相当的叶绿体,公园中的路道相当于内质网,公园的动物园相当于细胞核,公园中的飞机相当于线粒体,而公园中的游客则相当于核糖体,有的走在道路(内质网)上,有的散落的公园的各处(细胞质中)。在这些开放性的问题的回答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并能展现自我的表达方式,既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个性体悟与理解,又让学生展现了自我的特征,张扬了个性差异,促进了生命的个性成长。